《扬名立万》:真诚地好奇,你才能和他人更亲近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21-12-01浏览次数:2525


01


     《扬名立万》是今年看过的最有感触的电影。


    一群落魄的电影人聚在一起打算拍一部可以让自己扬名立万的电影,找到了当下最轰动的凶杀案作为题材,甚至把凶手请到现场企图了解凶手杀人动机以增加电影噱头。导演、男主、女主甚至坚持“用事实说话”的编剧都被凶手成功地引导,根据凶手抛出的不同信息编出各种故事:童年创伤、亲子冲突、感情纠纷等等,看似是推理出了凶手的杀人动机,离真相越来越近,最后才发现了是被凶手“预判了你的预判”,以至于最后又出现了惊天逆转。


     以一个细节为例:凶手卖惨说自己从小看到父亲伤害自己心爱的马,而死者长得很像他的父亲,凶手心怀怨恨便杀死了对方。导演觉得这是多么有卖点的童年阴影的故事,于是进一步收集凶手和父亲相处的信息进行加工让故事变得更加合情合理,每个人听了有几分动容。


     这像极了我们当下的状态:快节奏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让人们越来越快地形成假设,对他人下判断。近期热搜“73岁富豪88万彩礼迎娶29岁大美女”引起了人们的频频关注。一时间评论全是“求这女孩在前男友的心理阴影”、“这个社会很残酷、很现实”、“为什么要努力啊,因为喜欢的东西都很贵”。然而没多久当事人辟谣:照片是她和外公拍的,为了让老年人融入年轻人的生活,所以有了这组照片。相比于热搜,人们对真相的关注显然兴趣缺缺,仍然有很多人继续批评博主“即使是这样也有点过了,博主就是为了赚流量”。


02


   上述的情况涵盖了很多认知中的歪曲,这些也发生在我们绝大多数人身上:


     情绪推理:因为感受强烈,就认为事实一定如此,忽视或低估另一面的证据。如,当你和爱人吵架的时候正在气头上,你说出来的话都是咄咄逼人,来证明你是正确的,完全忘记了他有哪些合理的部分。


     心理过滤:也叫选择性提取,将注意力过分集中在部分信息上,而不看整体。如看到一个女孩高中辍学出道,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她肯定就是想出名走捷径,很少人会去了解她其实只是喜欢唱歌。


     读心术:相信自己知道别人怎么想,不去考虑更多可能性。一个社交焦虑的人登上演讲台,看见别人笑了一下,脑子里冒出想法“他肯定是在取笑我,肯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出丑了”。


     过度概括:得出一个非常广泛的结论,远远超过事实本身。如有些人失恋了会坚信“我注定是被抛弃的,再也不会有人喜欢我了”。


     贴标签:不去考虑事情可能并不会导致灾难化的后果,就给自己或他人贴上确定且概括化的标签。如一次考试失败会直接感觉“我就是一个废人”。


     这些歪曲认知存在的普遍性让我们失去了机会去了解对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甚至很多人也并不关心真相,他们要的只是不停地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证明“我是对的”,这种感觉会让他们更舒服。同时,这种舒服也让他与其他人更加隔离。


03


      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一个反复建立假设推翻假设的过程。这个过程具体可以做些什么呢?


     首先,怀揣着对这个人全然的好奇心。这个好奇心不仅仅是聚焦于对方身上的某些“爆点”或者“亮点”,而是我们坚信他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出生和成长经历注定和你我不完全一样,这些如果对方愿意分享,都值得我们认真去听。


     其次,充分了解对方在意的是什么。在咨询过程中,我曾经也会有一些困惑:有时候仅仅聚焦来访者问题本身,好像越来越多的阻抗。反思过后我意识到,我忽视了这个人的价值取向:他在意什么?对他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他期待的生活是怎样的?当把这些充实过后,咨询会变得更加开阔。我想在日常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也是如此:当交谈的时候不是急于给对方建议做一个“人生导师”,而是透过他的眼睛看他在意的部分。

 

     最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允许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犯错,也允许自己“识人不清”。人与人的交往本身就是不停地磨合和尝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开始你觉得这个人不错,后边发现价值观相悖而选择远离,也有可能最初觉得“不共戴天”,渐渐发现也能变得更加亲近,一切都是有可能,只要我们可以放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苛求。这个试错的过程难免会有成本,但我相信,你是可以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判断。


     最最后,《扬名立万》是我看到过的为数不多的尊重女性,没有“爹味”,让人看到希望的电影,欢迎大家去看。


 

XML 地图